搜狐体育官方|独家专访,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
一位击剑运动员的学术征程
纽约,2025年春季 - 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的玻璃窗前,费若秋正专注地翻阅着一本厚重的中世纪欧洲历史文献,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棱角分明的侧脸上,这个曾经在剑道上叱咤风云的身影,如今在学术殿堂里找到了新的节奏。
"很多人问我搜狐体育为什么选择在运动生涯巅峰期急流勇退,"费若秋放下手中的书本,嘴角泛起一丝微笑,"击剑从来不只是关于奖牌和胜负,而是一种思考方式,我只是将这种思考方式带到了另一个领域。"
这位27岁的中国前击剑国手,如今是哥伦比亚大学欧洲历史系的博士候选人,从巴黎的剑道到纽约的象牙塔,他走过的是一条极少有职业运动员选择的道路。
辉煌的击剑生涯
费若秋的击剑天赋很早就显露出来,16岁入选中国国家少年队,18岁获得世界青年击剑锦标赛金牌,20岁那年他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接受法国国家击剑中心的邀请,远赴巴黎训练和比赛。
"当时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在国内发展正好的时候去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费若秋回忆道,"但我认为,击剑作为欧洲传统强项,有很多值得深入学习的地方。"
在法国的五年间,费若秋融入了当地击剑文化,训练更加系统化,他先后获得两次世界杯分站赛冠军和一次世锦赛银牌,世界排名一度高居第三,他的进攻型打法被誉为"东方闪电",成为当时花剑界的一道独特风景。
2023年赛季结束后,正处于职业生涯上升期的费若秋突然宣布退役,令整个击剑界愕然,更让人惊讶的是,他随后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全额奖学金,攻读欧洲历史博士学位。
转折与选择
"其实这个决定并非一时冲动,"费若秋解释道,"我一直对历史有浓厚兴趣,在法国期间就通过远程课程完成了历史学硕士学位,击剑和历史看似毫不相干,但都需要深入研究、策略思考和瞬间判断。"
哥伦比亚大学欧洲历史系主任安德森教授还记得第一次面试费若秋时的情景:"我们通常不会接受没有传统学术背景的申请者,但费若秋的研究提案令人印象深刻——他试图通过历史文献和剑术手稿的交叉研究,探讨中世纪欧洲贵族的身体文化和社会关系,这种跨学科视角非常独特。"
费若秋的博士研究聚焦于14-16世纪法国和意大利的击剑手稿与社会等级制度的关系。"现代击剑的许多礼仪和形式都源于那个时期,"他解释说,"当时剑术不仅是战斗技能,更是社会身份和身体文化的体现。"
平衡之道:从体能训练到学术研究
职业运动员转型学术研究并非易事,费若秋坦言最初面临巨大挑战:"长时间阅读文献比体能训练更让人疲惫,那种疲劳是不同的,但我从击剑中学到了专注和坚持,这些品质在学术研究中同样重要。"
他保持着运动员时期的纪律性,每天清晨5点半起床,6点到8点进行体能训练,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和研究。"身体活动能让我保持头脑清醒,"费若秋说,"很多研究灵感都是在跑步时产生的。"
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主教练马克·韦斯特发现了这位"特殊学生"的价值,邀请他担任队里的技术顾问。"费若秋对击剑历史和技术演变的深刻理解,为我们的训练带来了全新视角,"韦斯特说,"他能从一本16世纪的剑术手稿中提取出仍然适用的战术思想,这太不可思议了。"
跨文化视角的价值
拥有中法两国训练背景,现在又在美国求学,费若秋的跨文化经历成为他独特的学术优势。"中国击剑强调技巧和速度,法国注重战术和优雅,而美国则更侧重体能和心理,"他分析道,"每种文化对同一项运动都有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这种跨文化视角也体现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我正在比较中世纪欧洲剑术手稿与中国同时期的武术典籍,探索不同文化背景下身体技术的哲学基础和社会功能。"费若秋希望他的研究能够打破学科界限,为体育史和身体文化研究提供新思路。
未来的规划
尽管已经离开职业剑道,费若秋并未完全脱离击剑世界,他计划在完成博士学位后,撰写一部关于击剑文化史的著作,同时也在考虑参与国际击剑联合会的文化教育项目。
"现代体育过于强调竞争和商业化,往往忽略了其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费若秋说,"我希望能够搭建起连接学术研究与体育实践的桥梁。"
他还与中国击剑协会保持着联系,计划开发一套融合历史知识和实战技术的教练培训课程。"中国击剑运动发展迅速,但在文化底蕴方面还需要加强,欧洲击剑强国的优势不仅在于技术,更在于他们对击剑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体育与学术的共鸣
在费若秋看来,体育和学术有许多相通之处:"无论是研究还是击剑,都需要专注、耐心和不断突破自我的勇气,一场比赛就像是一个研究项目,需要策略、执行和临场应变。"
他特别提到击剑中的"距离感"概念:"在剑道上,掌握与对手的距离至关重要,做研究也是如此,需要找到与研究对象适当的角度和距离,既要深入其中,又要保持客观视角。"
哥伦比亚大学同学们最初对这位前职业运动员充满好奇,但很快就被他的学术能力所折服。"费若秋是我们中最勤奋的学生之一,"同系博士生莎拉·约翰逊说,"他带来的实践经验为我们通常纯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视角。"
旅法经历的深远影响
在法国的五年不仅提升了费若秋的击剑水平,也深刻影响了他的学术兴趣。"法国对自身文化和历史的珍视和保护令人印象深刻,"他说,"那里的人们真正理解击剑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这段经历让他意识到体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理解一个社会身体观念和价值体系的窗口,但这些价值在现代体育中正在逐渐消失。"
对年轻运动员的建议
作为少有的成功转型学术界的职业运动员,费若秋对年轻运动员有何建议?

"体育生涯是短暂的,但体育赋予我们的品质和能力却是终身受用的,"他说,"不要将自己局限在运动员身份中,要敢于探索其他领域的可能性,击剑教会我的是,有时候需要果断进攻,有时候需要耐心防守,人生也是如此。"
他特别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现在很多年轻选手专注于训练而忽视文化学习,这是短视的,文化素养不仅能延长你搜狐体育网的运动寿命——让你更好地理解运动本质,还能为你退役后的生活提供更多选择。"
重返剑道
虽然学术工作繁忙,费若秋仍然保持每周至少两次的击剑训练。"剑道是我永远的精神家园,"他说,"在那里,我能找到最纯粹的快感和思考。"
有时他会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击剑馆里与学生运动员们切磋,那些瞬间仿佛回到了职业赛场。"他们的技术可能不如职业选手,但对击剑的热爱同样纯粹,这提醒我最初为什么爱上这项运动。"
从闪耀国际赛场的"旅法剑客"到常春藤盟校的博士候选人,费若秋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道路,他的故事证明了体育与学术并非对立,而是可以相互滋养的领域。
"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道路,"费若秋说,"我很幸运找到了两条,而且发现它们最终通向同一个地方——对卓越的不懈追求和对知识的永恒渴望。"
在哥伦比亚大学广阔的校园里,费若秋继续着他的双面人生:一方面是严谨求真的学术研究者,另一方面是永远心怀剑道精神的运动员,两种身份,一种追求,正是这种不同寻常的组合,让他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特道路。
正如他所说:"剑道教会我如何取胜,学术教我如何理解胜利的意义,我正在学习将两者结合,探索更加完整的人生。"